07 「亞流異端」簡介《問答》
➤ 目錄
真理/問答 07
「亞流異端」簡介
說到形態論,也得提及另一異端亞流論。神是三一神。因偏於「一」的真理,產生了形態論;反對者後來因有偏於「三」之真理者,又形成了三神論。
歷史背景
東方教會在初世紀頗受希臘哲學和猶太宗教的影響。不過在小亞細亞一帶,因對諾斯提派的反動,當地教會對哲學頗為反感,認為教會與哲學之間並無連繫,使徒的教訓才有地位。但另一面,因著新約的奧祕,要解釋多少需要一點「學問」,此舉使得教會中的領袖多為有學問者,結果學問代替了品德操守與屬靈的能力。召會中有才學的人,大概都是深受希臘文化薰陶者,自然把希臘哲學帶進教會中,使教會與學術產生了連繫。產生這種運動的地方,主要就在埃及的亞力山卓城(Alexandria),核心領袖就是當地長老革利免(Clement)。
革利免主張:「我們的訓導者,乃是聖潔的神、耶穌、道,祂是全人類的導師,」也是一切真正哲學的源頭。「凡好的東西,皆從神而來。但有些是直接由神來的,如舊約新約;有些是間接來的,如哲學。但亦有例外,如希臘哲學也是直接由神來的,主到主選召希臘人的時候為止。哲學對於希利尼人,如同律法對於希伯來人,都是兒童導師,為要引導他們歸向基督。」此論亦足顯示,在那一帶地方,希臘哲學是如何的影響到教會了。
因著這種屬世學說的影響,或雜揉或對抗,因而產生了三大思想體系。亞力山卓是一派;代表使徒約翰的統緒,重視以經解經、字面解釋真理,領導小亞細亞一帶教會抵抗哲學的安提阿是第二派;還有包括迦太基和西方教會在內的西方學派,一面抵抗哲學,另一面卻重視教會實務的應用。因著真理的追求,產生了理智的爭競,遂導致分裂。在西方教會,形態論至終徹底失敗;但在東方教會一帶,卻一度流行。反對者與之抗衡,結果卻有三神論的產生。一般認為亞流(Arius)的理論,就是「三神論」的一種。但實際上,亞流的教訓乃諾斯提主義的一個分枝。
理論之發展
亞流學說的糾紛,主要即源於亞力山卓城。約在主後320年,有一位名為亞流(Arius)者,在主張上與該城主教起了衝突。亞流年輕時原在安提阿受教。安提阿一帶流行神格唯一之主張,加以注重按字面解釋聖經,故嗣子論在此頗為猖獗。亞流在此受到許多成全,回到亞力山卓城後,又受教於一代大師俄利根(Origen)。亞力山卓城的革利免,是把基督教教義系統化的第一人,當 Pantaenus 在亞力山卓城成立第一所基督教學校時,他是學生之一,後來承繼師業充任校長;俄利根是他的門徒並繼任的校長,他收集各種方言的聖經經文,並對全聖經幾乎都寫了註釋,又寫了第一卷的系統神學。但他的主張跳來跳起,不盡可靠。一面他倡言聖子自永遠而生之論,一面他又認為基督為一位次等的神和受造之物。受到這兩個學派的影響,自然亞流要另闢蹊徑了。
再者,亞力山卓城位於尼羅河三角洲上,自然受到埃及思想的影響。撒伯流原是埃及人,其神學思想在埃及和利比亞一帶相當流行。撒伯流的神學思想,可能多少影響了俄利根,亞流更是深受薰染。因此,亞流揉合了神格唯一論和正統論,按他所受字面解經的教訓,根據歌羅西一章十五節下半「愛子…是一切受造之物的首生者」,主張:基督既係受造,就不與神是同一實質(substance,希臘文 ousia),但與其他受造之物一樣,乃是由「無物之中被造而成」。因此,雖然祂是一切受造之物的首生者,世界和萬物也是藉著祂被造而成(來一2,約一3),但祂並非永遠常存的;祂既是受造的,就不能與父神同等。所以亞流說,「子有始,但…神無始。」在亞流看來,基督誠然是神,並且就一面而論,這也是說得過去的,因為基督本是神的像,但祂是次一等的神,並非與父神同體,也非永遠常存。所謂神成為人,乃指神的道(logis)進入人身,取人之理性、心靈而代之,並非神自己親自成為人。因此,就亞流的思想來說,基督不全是神,也不是全是人,乃是神人之中的第三者(tertiumquid),是「半神」(demigod) ── 他的主張令人最不滿意的,就在於這一點。
亞流此說一出,立即引起當時亞力山卓城主教亞歷山大(Alexander)的指斥。亞歷山大亦受教於俄利根,卻主張子是永遠常存,在本質上與父相同,並非受造。由於他沒有把此一見解發揮清楚,又將基督說成近似神的一種暫時「形相」(Mode)令人以為他是「形態論」的撒伯流主義者。這種爭辯流傳極廣,不久就震了整個東方教會。主張字面解經的安提阿學派,認定亞流的解釋沒有不對的地方。亞流又原是頗孚眾望、才學淵博的傳道人,擁護亦不在少。在320年,亞歷山大在亞力山卓召集會議,把亞流定為異端。亞流乞援於其同門而又大有權勢的一位主教優西比亞(Eusebius of Nicomedia)。這樣一來,東方教會遂為這問題鬧得「滿城風雨」。
323年,康士坦丁大帝統一羅馬帝國。在他看來,這個問題極其嚴重,大大威脅教會的統一。他先派二位西方教會的主教,帶著書信往亞力山卓城,指明這種糾紛乃「無謂之爭」,希望雙方各讓一步,言歸於好。結果終歸徒勞。這逼得康士坦丁採用召開會議的辦法。於是在三二五年五月,開會於尼西亞(Nicaea)。參與的主教將近三百人,來自西方教會者僅六人。會中大多數人對於亞流主義的爭執,所採的態度是模棱兩可,毫無定見。
大會在辦完一些初步的瑣事後,就先由亞流派的人提出一套信經來討論,定規基督的本性與神的本性有別,看基督為受造者,較人為大,配受敬拜,卻在神之下。這樣的信經大遭反對。之後另有一套信經被提出來,屬於大多數的態度,其中的辭句意義含糊不清,連亞流派也贊同。但正統派卻認為這套信經不夠明朗,至終由亞力山卓教會一位年輕的執事,具正統派觀點的亞他那修(Athanasius),把牠增補、改頭換面,又加入幾個極關緊的說法,如:乃生而非造,與父一體;並刪除幾個符合亞流派思想的說法,如「祂並非無始的」,「祂是有始之物而被造」等。後來神學上重要的名詞,如與父為一、本體、實質等,在此大發其軔。
亞他那修的信經,似乎也受到西方教會的影響。因為康士坦丁大帝的宗教顧問,就是西方教會的二位主教,他們就是那樣主張的,特別是「與父為一」的觀念,原為西方教會共同承認的正統道理;但在東方教會,因為要反對「動力神格唯一論」(即「嗣子論」)之故,乃將這辭棄而不用。如今為了成立一部眾所公信的信經,自然要找出一種大多數基督徒都能接受的說法。以此而論,「與父為一」是西方教會共同承認的,亦為東方教會一部分所承認。所以在政治上,這是最有利的一部信經了。後來在康士坦丁大帝監督之下,全體出席者只有二個人不肯承認這部信經,於是康士坦丁將這二人與亞流均逐出境外。這樣,就暫時解決了這個爭端。但「與父為一」的字眼,在東方教會中始終爭論不休,達百年之久。
br. Elisha
真理/問答:07 「亞流異端」簡介
➤ 目錄|上一篇|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