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6 「形態論」簡介《問答》

➤ 目錄
    
真理/問答 06

「形態論」簡介

  在第二世紀,已有千餘年歷史的猶太教一再宣告:「以色列啊,你要聽:耶和華我們的神是獨一的主。」在新約裡,基督是神,聖靈也是神。成了肉身的基督怎麼能是神,而不影響神的獨一性?當時的基督徒的確煞費苦心,欲解答「人說人子是誰」的疑問。一般而言,大約有五種主張,分述如下:

  一、否認基督之永子名分。這一派被稱為「反婁格斯(alogos)」或「非道」派,即否認基督為太初的「道」,為神之彰顯。他們堅持三一之不存,因為神是獨一的;基督不過是偉大的申言者、教師,但不是神。當然,這一派早為使徒約翰在他的著作中明白的駁斥了。

  二、嗣子論(養子論)(adoptionism) ── 確認基督是生而為人者,乃由於神之特旨而為童女所生,經過試驗合格,在受浸時由聖靈賜以超然之能力,而被神納為嗣子;因這主張,故此派又被稱為動力論(dynamism)。從此神的能力與祂同在,使祂教訓、醫病、趕鬼、行神蹟。直到被釘十字架,祂呼叫:「我的神!我的神!你為什麼離棄我?」那就是神的能力離開祂,祂是個人死在十字架上。迨其從死裡復活,因其非常的品格與成就,乃被納入神格之中為子神。這一派也否認三一的教義,不僅使徒約翰的著作也駁斥,當時也被定為異端。後來在第八世紀,回教勢力大張,一度征服北非及部分西班牙,西班牙有人企圖對回教徒傳教,並解釋基督的神人二性,此說乃又死灰復燃,但修改成:按基督的神性,確為神之子;按基督的人性,則為神之嗣子。此一說又近於聶斯托留(即景教)的主張。(附註:聶斯托留之主張,本質上並無錯,實乃太過強調基督神人二性的「分離」 ── 是對亞流的反動,不幸被逐,目為異端,如是而已。)今日的耶和華見證人會,其主張多少與此相近。

  三,嗣子論的另一派主張,認為基督不過是神的另一名稱。這一派主張:當基督成為肉體時,實乃父神之降生,那時父神不在天上;直到基督升天時,又回到父神的身分。到了五旬節,祂又以聖靈的形態降臨,所以諸天之上又空了。換句話說,聖子與聖靈,不過是聖父的另一形態或作用。這一派即所謂的形態論(modalism),主要的主張者是撒伯流。

  四,介於神格唯一論並正統論之間,主張基督雖有神性,卻在父神之下。此亦即「三神論」(Tritheism)之濫殤,亞流多少近於此派。

  五,正統派的看法,多數基督徒所贊同的,基督與神是一,卻又是神格中的一位。這五種看法,都收集在亞流的辯論(The Arian controversy)中。

歷史背景

  要論述形態論,首先要說到「基督論」紛解的原因。在第一世紀,經過使徒們和信徒們的殷勤作工,信主的人迅速增長。在第二世紀時,就有約一千萬的信徒,並且人數最多的地方,主要是在近東、北非一帶地方。另一面,羅馬帝國又十分的逼迫,許多清心愛主的聖徒接連殉道。這對教會而言,是一大損失。因為認識真理的人,願意為真理殉節;但是餘留在教會的,卻是軟弱的信徒,他們對於異端、哲學的抵抗力,相形之下就被削弱,遂使撒但有機可乘,將「麵酵」攙入三斗麵中。

  當時,由於近東、北非信主的人最多,一些文化中心,就成為神學教授勝地。當時除了羅馬外,主要的幾個神學中心,安提阿、耶路撒冷、亞力山卓、君士坦丁堡、迦太基等,以義大利半島劃分,皆在東方。東方以希臘文為主流,神學系統中不免攙入許多希臘哲學,以及猶太教的思想。西方則通用拉丁文,在神學思想上倒是一致,皆承認基督與父神在實質上就是一。但是東方的各教會,因襲希臘哲學遺風,喜愛玄想臆測,辯論之舉所在多有。因這緣故,就有不見的神學見解蜂擁而起。

理論之發展

  「形態論」源於「神格唯一論」(Monarchianism),是第二、三世紀盛行的一種異端,以神只有一位,而父、子、靈是神三個連續顯現的方式,是神三個暫時性行動的形態;故此父、子、靈不同等,也不永遠共存、互相內在。神格唯一論者認為:父、子、靈只是神在祂救贖的計畫中,三個臨時相繼的角色。當神以子的形態來世間時,父與靈同時消失不存;當子的工作完成後,聖靈便在信徒中運行,於是父與子一一隱沒。他們有些人以為,基督只屬神發出的一種能力,故倡此說者又被稱為「動力神格唯一論者」(Dynamic Monarchians)即嗣子論者;另有些人則主張,基督不過是獨一之神暫時表現的形態,故持此論者又被稱為「形相神格唯一論者」(Model Monarchians),也就是形態論者。以人數而言,後一派佔絕對多數;無論那一派,皆漠視了神格上父、子、靈同等共存、互相內住的性情和實質。 形態論主要源於小亞細亞,由士每拿的諾威督(Noetus)首倡:「基督就是父;父本身降生、受苦並死亡。」他認為基督若是神,就必須與父等同(identical),接著又進一步推論:神格為不可分割也不能分者,所以他斷言:「如果基督曾受苦,父也必然受苦。」且謂神既只有一位,父只可能照自己的喜悅成為子,也僅僅當祂在地為人時才稱為子,故子不過是父披上肉身,是神來到世間向人啟示自己的一種稱謂而已。以後其門徒將此說傳至羅馬,又透過帕克西亞(Praxeas)與撒伯流(Sabellius)二人,贏得立足之地。

  帕克西亞倡言父與子具有同一身位:「父本身成為人,曾經飢餓,曾經乾渴,且受苦難,最後在基督裡死了。」而因這主張,形態論又被稱為「聖父受苦派」(Patripassianism),一度在羅馬非常盛行。北非著名辯士特土良(Tertullian)曾在「反帕克西亞」(Against Praxeas)一文中譏諷指斥此說乃「趕走了保惠師(聖靈),而釘父於十字架。」教會歷史的作者薛夫(Philip Schaff)也指明,帕克西亞「把父與子想像成精神與肉體;精神有如父,而子好像肉體。他以為大公教會的道理太三神化了。」

  帕克西亞之後,羅馬監督斐理諾(Zephyrinus)繼續倡此說,宣稱子不過是父在人的方式裡之顯現,父使子存活有如靈使肉體活著。之後又怕有被人攻擊為「雙神論」(Ditheistism)的口實,乃更進一步說,在肉身裡的神就稱作子,當祂離開肉身就稱作父。

到了第三世紀初,又有伯里路斯(Berylus)者,激烈主張在基督成為肉體,來到人間與人同處之前,根本沒有子的存在。他不獨否定子的身位,還拒絕接受基督的神性,宣稱只有父才有神性,子本身沒有神性,但因子在地上生活時父是在祂裡面,就是子才有神性。伯里路斯的主張,是早期的形態論過渡到撒伯流派的踏腳石。

  撒伯流(Sabellius)的神學思想幾乎就是形態論,但研究遠為精確,使父、子、靈皆有一定之地位。他運用周密的分析才華,把形態論的教訓發揚光大。他小心精緻的使形態論維持在神格唯一的立場上去接受基督的神性。因著他的努力,至終形態論也以他為名,成為「撒伯流主義」(Sabellianism)。他主張神在本質上是獨一的,在位格上也是獨一的;但他也給與子和靈有更明確的地位,稱父、子、靈為一而不可分的,是獨一之神的三個名稱,每一個都是一種顯現的形式;在新約中賜下律法顯現為父,在成為肉體則顯現為子,在感動使徒則顯現為聖靈。但在這些連續而變動的關係上所顯現的為同一位神,正如一個人可以有不同的稱呼來表示其多方面的地位。這位神只根據客觀的需要,時而為父,時而為子,時又為靈,卻不同時為父、為子、也為聖靈。

  換言之,他認為:父、子、靈乃是獨一的神在完成救贖期間的三個形態,在陸續完成各自的使命後,就相繼回到原初的獨一裡。所以他倡言:子的啟示在祂升天後就終結;而因為信徒需要重生,需要成聖,所以開始有聖靈的啟示。所以撒伯流的「三一」,乃是「啟示」上的三一,是名目上的、稱謂上的,不是神格的三一。這一來就顯然否定了父、子、靈三位的永遠共存、互相內住,也無法符合馬太三章十三至十七節所啟示,神格的三位同時存在的圖畫。

  雖然撒伯流被羅馬定為異端,但在東方教會,特別是埃及和利比亞一帶,卻獲擁護。並且實際上,他認為父、子、靈是同一而不可分的,在某種意義上,這對正統基督論也有相當的貢獻,影響了奧古斯丁的思想,把父、子、靈視為同等。這與特土良、亞他那修好像不同,在觀念上他們似把子與聖靈的地位看為次於父。

  直到繼任的羅馬監督迦利督(Callixtus),因為形態論的爭執,把撒伯流革除教籍,又把反對者定為「雙神論」者。但為了找出妥協調和的出路,於是迦利督主張,父、子、道(logis)均為「一位不可分之靈」的名稱。子表明看得見的耶穌,父乃是住在祂裡面的靈,也就是道。雖然他否認父在十字架上受苦的觀念,卻承認父因聖子耶穌所受的苦,也感受痛苦;而因耶穌之行,「父將祂升到神格地位,使祂與自己聯合為一,不可分開。所以父與子必得稱為一位神。」(這位迦利督還曾揚言,主既容忍稗子與麥子同時在田裡生長,那麼假信徒也不免和真信徒一同存在於教會裡面 ── 當然啦,此說大錯,因為下文主自己說了:「田地,就是世界。」主是容許假信徒與真信徒一同在世界上存活,並不是准許教會容納不信者。)

  歸結迦利督的主張是:一、承認在基督裡有道,與父同一不分;二、堅持在耶穌裡面的靈與神同一不分;三、主張耶穌單有人性,為父高舉到神性,得著神格,使之與父合而為一。這樣的說法,雖然在實際上表明了父與子的區別,在文字上卻否認了這種區別。此論調在羅馬獲得大多數人贊同。後來特土良的「反帕克西亞」一文出來,剖析了「三一」的界限,又對基督的神人二性加以區別,終而使形態論的主張在西方教會瓦解;但在東方教會,仍然潛行許久。直到今日,仍是餘波盪漾。

br. Elisha

真理/問答:06 「形態論」簡介

➤ 目錄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