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9月, 2019的文章

拒絕平庸:16 生機的教會生活

➤  目錄       拒絕平庸 16 先知講道的供應性聚會   我們天天傳福音,但是傳過的人是要陪的,傳過的人是要代禱的,要為他們出代價的。我們目前所缺少的,就是好好地去陪同人,好好去照顧人。我再說,我們不要把他們帶到聚會中來,要在他的家裡陪他。我們的錯誤是,我們的聚會已經快「死」了,卻還把人拉進來一起「死」。人只要主日早上來聚會,變成聽道的道友,他就「死」了。   弟兄啊,你要到他家裡去,看望他,跟他讀聖經,跟他背一節聖經,「我們若認自己的罪,神是信實的,是公義的,必要赦免我們的罪,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。」(約壹一9)如果他摸著一點東西了,你就向他傳福音,告訴他已經信主了。   換句話說,你遇見一個人,他在神的憐憫裡得救了之後,你第一件事不是叫他來聚會(你都不知道,我們所謂主日的講道,主日的聚會,對我們的摧殘有多厲害。人一得救,本來還有一點愛主,聽過兩篇道以後,他就不愛主了。只有講道的人,他自我欣賞,自我滿足),而是去陪他,照顧他,讓他摸著生命和生命的事。然後,你也陪他向他的家人傳。   我們很難領會,神工作的原則,是出去撒種,這個種子的本身是會繁殖的。他如果長了,他就會繁殖,你就鼓勵他,陪同他繁殖。比如說,一個剛得救的弟兄,他的父親還沒有信主。你自己也年輕,所以你下次就帶一個跟他父親年紀差不多的弟兄去。他的父親如果是教授,你也找個教授去,跟那個教授一同去看他的父親。你也可以問他,對誰信耶穌有負擔?他如果說爺爺年紀大了,不知道還能活多久。你就快快陪他去跟爺爺傳,趁他沒有下地獄,把他救到天上去。   這個福音就厲害了,一個新人給你這樣陪過以後,他就變成活的了,變成一個傳福音的人了。不要天天撒福音單張,撒到後來,不知道撒給誰了。但是,開頭操練傳福音的時候,總得撒,等你撒到有幾個人願意跟你接觸了,你就開始陪這幾個人,餵養這幾個人,就在他家裡,不要叫他來聚會。你在他家的聚會可以是兩個人,也可以是三個人,三個人奉主的名聚集,主就在你們中間(太十八20)。   如果大多的弟兄姐妹都是從傳福音開始,而不是從做禮拜開始,我們就可以走得很堅固了。但是話說回來,邀請人參加主日聚會也不是不可以,這不是罪,只是它不那麼討神的喜歡就是了。我再說,我們分會所,找出講道的場所,讓弟兄來講道,這是有危險的。你都不知道,講道的人都把自己講敗掉了。講到後來

拒絕平庸:15 先知講道的供應性聚會

➤  目錄       拒絕平庸 15 先知講道的供應性聚會   林前十四章29節:「至於作先知講道的,只好兩個人或是三個人,其餘的就當慎思明辨。」請我們注意,29節是接續前面來的,這就有一個問題,這整章是在講一個聚會,或是兩個聚會?我相信這裡有兩種聚會,一種是「各人都有」的聚會,一種是先知講道的聚會。   我們很難領會,先知講道多,很可能把教會糟蹋掉了。因為先知講道多,就讓許多弟兄倚賴先知講道,而不覺得自己有。所以,最好有一個聚會是「各人都有」的聚會,同時,也有一個聚會是強的,是有供應的,是有帶領性的,是帶著屬天的高度的聚會 ── 這就叫做先知講道或盡職的聚會。   先知講道是兩個人或是三個人,其餘的就當慎思明辨。其餘的,不是指全教會,而是指另外一個先知或兩個先知。也就是說,當一位先知講道的時候,他的膏油停了,他就讓另外一個弟兄起來講,讓弟兄們接上去。   先知講道的聚會不一定要周週,但是要有負擔。譬如說,弟兄們先禱告教會需要什麼,怎麼帶領他們、幫助他們往前,那麼就有一個專門說話供應的聚會。這個可以是在主日早晨,也可以在一個弟兄家裡。   弟兄們,聖經講到聚會,有兩個說法。當聖徒來在一起的時候,每個人都有(林前十四26~27)。平常的教會生活,你要鼓勵大家都有。如果聖徒分散在幾個地方,你可以兩個月集中一次,或一個月集中一次。集中的時候,大家都喜樂了,因為這個家是大的,人也多一些,人人也有主。至於先知們講道,就是另一種聚會(29節)。輪到先知盡職的時候,如果你感覺主日可以講,就主日講;如果你感覺不要主日講,就星期六晚上或者其他的時間講。   你要很活潑地在教會裡運作。真正的能力不是你能供應,真正的能力是你可以幫助別人來供應。一面,聖徒們來在一起的時候,各人都有;另一面,教會又不可以缺少先知的說話。先知聚會是供應聚會,教會聚會是眾聖徒都盡功用的聚會。這樣,教會生活會健康一點。   弟兄們,我對你們最掛心的就是,你們不動,你們不長。比如說,你這裡有四十多位聖徒,聚會聚了四十多年,還是四十多位。日出日落,一世過去又一代,你的聖徒永遠維持四十。你要說:「主啊,叫我們起來動一動,叫我們不再做禮拜了,不再有宗教的聚會方式了,叫我們這四十多個人分做三個家去勞苦吧。」   聖經的原則是挨家挨戶,是好好傳福音,是在家裡擘餅(徒二46~4

拒絕平庸:14 各人都有的聚會

➤  目錄       拒絕平庸 14 各人都有的聚會   羅馬書十二章說到教會生活。第3節,「我憑著所賜我的恩,對你們各人說: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,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,看得合乎中道。」這是說,過教會生活的時候,你千萬不要自以為了不起,也千萬不要自卑,要照著神分給你信心的大小,看得合乎中道。「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,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。我們這許多人,在基督裡成為一身,互相聯絡作肢體,也是如此。按我們所得的恩賜,各有不同。」(4~6節上)教會生活有一個重點,就是聚會。   說到聚會,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很強地說到婦女要蒙頭(林前十一5~6),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(十四34~35),此外,他也提到方言的事(十四2~5)。方言是聯於人的釋放的。很愛主、追求主的聖徒,如果對生命的認識不夠,有一天他覺得追求也是虛空的,就會開始說方言。他不知道,方言不是良藥,是毒藥。說方言的人,說方言的會眾,生活不一定檢點。因為人釋放了以後,就什麼都看不見了,連倫理規範都不要了,這時候就會產生許多不健康的事。   林前十四章,保羅幾乎都在說聚會。他說:「弟兄們哪,這卻怎麼樣呢?你們聚會的時候,各人或有詩歌,或有教訓,或有啟示,或有方言,或有翻出來的話,凡事都當造就人。」(26節)意思是,弟兄們,我們怎麼辦呢?你們聚會的時候,或者你會唱詩,或者你會講道,或者你像先知一樣給弟兄們看見主的可愛,看見生命的經歷,或者你說方言,就要把它變成正規語言,凡事都要叫人得建造。   又說:「若有說方言的,只好兩個人,至多三個人,且要輪流著說,也要一個人翻出來。若沒有人翻,就當在會中閉口,只對自己和神說就是了。」(27~28節)你自己跟神說方言,會有一種釋放,釋放後會有一種喜樂。這就把一個聚會說出來了。   這裡有一種聚會,你能感覺很熱鬧,因為「各人或有」(達秘譯作:each of you has ,即每個人都有)。換句話說,你不可以到聚會來,卻說「我沒有」。不,每個人都有。我們來在一起的時候,每個人都有。如果沒有,你要給他機會有。   弟兄們,你要考慮你們聚會的形式,十個人、十五個人的聚會,「各人都有」,這是很實在的。不要做小排,一做小排,帶小排的人又講道了。教會的聚會,應該是聖徒們來在一起,各人都有。好的負責弟兄要培養弟兄們有一個能力,不是只有

27 自己都不喜樂,如何叫聖徒喜樂《問答》

➤  目錄       生活/問答 27 在一個艱難的環境裡,自己都不喜樂了,如何叫聖徒喜樂起來?   這話不錯。但你要注意,常常是因為你自己不喜樂,這時聖徒能叫你喜樂 ── 因為他能叫你喜樂,所以他也喜樂起來!另一面,喜樂是從主來的,是一種很主觀的東西。我對基督有認定,我很喜樂;我看見主的手在這兒,我很喜樂;我經歷到主的同在,我也很喜樂。怎麼在主裡喜樂?必須過一個有主的生活!然後你和聖徒在一起,彼此也得著鼓勵。這樣,是不是就沒有憂愁呢?不是。連主也說,「你們心裡不要憂愁,你們要信我。」這表示大家很憂愁。彼得關在監裡也睡覺,客西馬尼園裡也睡覺 ── 壓力一大,沒有辦法,只好睡覺。但你要記住一句話:有主就會喜樂!不喜樂,一定是你和主之間有問題了。(韜) 生活/問答:27 自己都不喜樂,如何叫聖徒喜樂 ➤  目錄 | 上一篇 |

26 如何在生活中實際地經歷主?《問答》

➤  目錄       生活/問答 26 如何在生活中實際地經歷主?   記住一句話:一切事上必定有主!大事、小事、對事、錯事、好事、壞事,一切事上必定有主。雖然有主,並不表示一切事都是對的。同一件事發生了,在這個人身上是祝福,在那個人身上是咒詛;在這個人幫助他成長,在那個人就把他絆跌了;在這個人叫他受刺激,在那個人卻叫他進取 ── 就看你有沒有屬靈的眼光、有沒有一種認定:在這一切事上有主!主在萬有之中運作。服事主時,你要問,「這裡有沒有主?」沒有主,怎麼站住?沒有主,怎麼堅持?事奉不是我們的事業前途,如果我們要堅持,完全是因為基督的緣故。這就根據我們能不能合適地認定從主來的引導和托付。年幼的時候是認定主的帶領,年長以後是認定主的托付。(韜) 生活/問答:26 如何在生活中實際地經歷主? ➤  目錄 | 上一篇 | 下一篇

17 如何與不同心的弟兄配搭《問答》

➤  目錄       服事/問答 17 如何與不同心的弟兄配搭? 問:   我現在處於一個較複雜的情形。在我的服事中,有許多不相容的弟兄,或者是好意、或者是出於私鬥好爭,有不同的感覺和看法。我該如何活下去?如何維持裡面的負擔,卻又能與不同心的弟兄們交通? 答:   很少有人是和你不同心的,除非大家是在不同的意識型態(ideology)裡,那就沒有辦法了。到了屬靈的意識型態裡,人就很難談了。你要知道,屬靈是有理念的。一個人跟隨主,他是根據他的看見;他的看見,能構成一個屬靈的理念。就像我們今天說到「跟隨前面弟兄的職事」,就有很多種理念;不同的理念,會有不同的爭執。對於爭執,大家就得問了,「到底聖經怎麼說?」除此以外,弟兄們中間若不能同心合意,多半都是在作法上。關於作法,我願意勸弟兄們,沒有一個作法是完全有把握的;沒有一個人可以說,「你就照這個方法做,一定成功。」天下沒有這個事!所以在作法上,不值得跟人爭執。有人覺得要這樣做,你說也許那樣更有益處;他說一定要這樣做,那你就跟他一塊兒這樣做做看吧 ── 最多浪費三個月嘛!大家就一起學東西嘛!理念不同,就會有死活之爭,那是非常嚴肅的;作法、方式的「不同心合意」,都是不必要的 ── 因為你可以放棄你所有的,他也可以放棄他所要的,我們大家還是能在主裡,維持一個好的交通關係,不需要把它過分地變作話題啊!(韜) 服事/問答:17 如何與不同心的弟兄配搭 ➤  目錄 | 上一篇 |

16 可否請外地弟兄來講信息《問答》

➤  目錄       服事/問答 16 是否可請各地有經驗的弟兄們多來釋放信息、講專題?   一面我們是願意有這樣的安排,但另一面你要領會,我沒有見過一個聽道的人聽成屬靈的,我沒有見過一個受訓的人被訓成屬靈的,我只有見過走路的人走成屬靈的!看看我們中國,也看看我們主的恢復,原則都很像。   中國原是一個強國,到宋代以後就積弱了。為什麼?因為特別是唐朝,當時學問、文學、和武術,是連起來的。學子都是帶劍的,每一個讀書人都會擊劍。宋朝以後,每一個讀書的人都抓不住一隻雞。所以我們就有這個話「手無縛雞之力」,那就是宋朝以後的儒者。所以,宋以後的中國開始積弱。唐朝以前中國強盛,是因為那個時候讀書不是一個學術的問題,更是一個生存的問題。但後來就變成:我讀書,讀書可以叫我有發展,所以實用的東西就不多了。到後來,讀書人的地位又特別高。這一班拼命讀書的人,就是不知民間疾苦的人,他們來帶領國家,國家一定衰。   從教會歷史來看,聖靈的工作最明顯是十九、二十世紀。二十世紀初葉,主還得著許多屬靈的人。一直到今天,很多我們讀的屬靈書,都是二十世紀初葉的人寫的。然後主藉著倪柝聲弟兄把我們興起來,卻不是以文字起家,而是以文字和勞苦起家的。但慢慢地,我們的文化就改變了:從一個「為主勞苦」的文化,變成一個不斷「得成全」的文化 ── 好像誰被成全得多,誰就最好。但這其中缺少幫助弟兄們如何從不斷支取、得著、享受豐富裡出來,進到田地裡去勞苦、去興起教會、去幫助人愛主、去幫助人奉獻、去得著人為主說話、去得著人接受負擔到各地……。如果你可以這樣來作工的話,親愛的弟兄,我們中間就會產生無限的人才。所以,我還是願意勸弟兄們要學 ── 我有沒有帶人得救的能力?不錯,人得救是福音的大能,我們是幫不上什麼;但是這個福音的大能,能不能藉著我流露出去呢?第二,我能不能服事人愛主?我在這裡,別人能不能因著我的緣故也愛主、也擺上、也奉獻?第三,我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祝福的家(如果我有家庭的話)?第四,我有沒有可能和我同配搭的弟兄們,同心合意地興起新的聚會來?(可以是一個小地方教會,可以是一個分區的聚會,也可以是一個小的擘餅。)總而言之,我願意花時間好好學這些東西。   今天我們積弱,就很像宋朝。倪弟兄、李弟兄起來,當時他們乃是願意像唐朝 ── 文治武功都是上品。但過到後來,宋朝積弱到皇帝

33 我在主手中有啥用《問答》

➤  目錄       靈命/問答 33 我在主手中有啥用? 問:   我不知道自己在主手中是哪一份功用?也無法在感覺裡感到祂愛我。現在似乎沒有什麼動力驅使我走前面的路,禱告中也很少有主的同在和說話。 答:   第一,我們永遠不要對屬靈的事過份羅曼蒂克,就是把它過分美化,好像屬靈的事應該美到一個地步,不存在似的。不是這樣。屬靈的事非常實在。譬如你說,「我不覺得主的同在,我不能走主的路,……」說這種話,其實都是有主同在的人 ── 沒有主同在的人,不會說這個話。這一點我們要學學美國人:天天都是 Honey, I love you! 中國人就不講。比較上說,美國人愛得浮濫,沒有中國人愛得深摯。但是,你要學美國人,不需要分析、考慮那麼多。如果我是你,我會注意兩件事:主啊!謝謝你總給我機會,叫我能好好追求成長。第二,主啊!我求你給我好的屬靈同伴。有一件事很確定:如果你所要的讓你覺得很遙遠,很可能是因為沒有屬靈同伴。我不怕你活不下去,我很掛心你缺少同伴。如果有屬靈的同伴,可以和你一同禱告、彼此了解、一同在主面前有敞開的交通、彼此鼓勵,很多問題實在就都不是問題了。   還有,「職事」的構成是主來做的。所以有一個律,我活在這個律裡,主就能在我身上構成祂所要得著的職事。不需要問,「將來我會怎樣?」彼得問,「這人將來如何?」主耶穌回答,「與你何干?你跟著我就好了。」換句話說,我們很喜歡衡量將來怎樣?但是弟兄啊!有一個東西我知道:你忠心於主一天,主會歡樂一天!今天我告訴主說:「主啊,我做的不多,但是我能做的一點,我都願意勞苦;主啊,我能擺上的不多,我能擺一的點,我都願意擺上。」你就知道這一天在主手裡是有價值的!(韜) 靈命/問答:33 我在主手中有啥用 ➤  目錄 | 上一篇 |

33

➤  目錄 | 上一篇 |

32 學習作妻子(四)《婚姻》

➤  目錄       婚姻 32 學習作妻子(四) 實際的操練(四) ── 不浪費器皿的容量   第四,一位年長姊妹常常提醒我們要記得丈夫是器皿,我們也是器皿。器皿就是靈魂體三部分。器皿是要承裝東西的,可是能承裝的空間有限。我們一面要顧到丈夫體的健康,一面我們姊妹感覺很多,如果許多感覺沒有向主、向同伴很合適的交通出去,這些感覺累積在裡面,我們就會去煩丈夫,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在浪費他的魂。因為人的魂容量有限,我們的感覺就把他魂的空間佔掉了。所以我們要常常會認罪,常常會說對不起。一個肯認罪的人乃是表明:我珍惜我們的關係,更甚於我珍惜我自己的感覺。我珍惜我跟主的關係,所以要跟趕快向主認罪,因為我渴慕恢復跟主的交通,跟丈夫認罪也是這樣。有的時候不是因為事情對錯,而是我講話的態度、我臉上的表情、我用的音調、我說的詞語不恰當,或者場合不合適。我們道歉認罪是為了恢復那個關係。 實際的操練(五) ── 不要改你的丈夫   還有一個就是不要改他。有一句話說,你只能教你自己的孩子,你不能教別人的孩子。你可以把鄰居家的孩子抓過來教嗎?不能;照樣,你的丈夫是他父母的孩子,他所有的習慣、所有的價值觀、所有的想法都是在他的家庭裡養成的。神是把教你自己孩子的地位託給你,但當我們要去改丈夫的時候,我們已經離開妻子的地位了,你等於要重新塑造他,神並沒有把這個權柄給我們。神不要我們塑造我們的丈夫,我們如果這樣做,就是逆著次序走,是不蒙祝福的。有時候我們或許認為改弟兄是為教會好、為弟兄姊妹好,殊不知缺點常常也是優點,就看用在什麼時候。你改了就一定好嗎?不一定。 實際的操練(六) ── 學怎麼吵架、怎麼和好   還有一個就是要學怎麼吵架。吵架的時候要多用 I-message(「我」訊息)。不要一直你你你,你這個怎樣,你那個怎樣……試著說說看:「今天你做了這個事,我有很多的感覺,我現在覺得很難過。」用I -message,指責的意味會少很多,火箭射出去少很多,你不激怒對方,不讓肉體上來,交流就比較容易進行。並且也要學和好。社會學家做過一個研究,小孩子看父母的婚姻,並不一定因為父母都不在他們面前吵架,這個小孩就會對婚姻很有積極的想法。當然父母盡量不要在孩子麵前吵,但是更重要的一點是讓孩子看到你們怎麼和好、你們怎麼彼此道歉、怎麼彼此擁抱、彼此還是可以同心為這個家。這會

31 學習作妻子(三)《婚姻》

➤  目錄       婚姻 31 學習作妻子(三)   在觀念上,我們認識神尊重婚姻,我們認識我不越過神給我的界線,我們認識男女有別,在婚姻生活中,我們也學習有以下幾點實際的操練。 實際的操練(一) ── 看相同點   第一個實際的操練是要看相同點。亞當是紅土造的,夏娃是亞當的肋旁造的;夏娃的材質是亞當,夏娃跟亞當有太多的「一樣」。所以我們過婚姻生活要看相同點,至於不同點要不要看?要;什麼時候看?交往的時候看;交往的時候不看,結了婚就不要看。可惜大家多半是交往時覺得:「哇,太好了,我好愛他。」愛情的力量非常大,覺得就是他了;等到結了婚,開始覺得這個點也跟我不一樣,那個點也跟我不一樣……很多人離婚不是因為第三者,不過就一個理由:我們個性不合。不對!結婚後要看相同點。傳道書那裡說:「神造萬物,各按其時,成為美好。」美好是因為按其時 ── 交往的階段就是讓你來看不同點的。如果你當初嫁給你的丈夫就是因為他很愛主,那這一輩子過婚姻生活就要看他很愛主,不要再加上其他的要求了。不要說他這個也不會,那個也不會,話也不會講,跟人也不會相處,又沒有屬靈的恩賜 ── 如果你當初看他跟你的相同點,現在就要繼續盯著那個相同點一直看。 實際的操練(二) ── 讓頭做頭   第二,要學習讓頭做頭,就是你要把他擺在頭的位置上。他做的好不好是另一件事,可是你要把他擺在頭的位置上。讓頭做頭的意思就是,他可以有決定權,他可以有發言權,最後的拿捏由他來定。如果你說那不行,他看起來沒有智慧,他做的決定你都不放心,我要說這是交往階段該看該說的話,不是婚後。在交往時就應該考慮:跟這樣一個男孩子過生活,我能不能尊重他?如果我會瞧不起他,如果把決定權交給他我會不放心,我會要拿回來自己作決定,那要不要結婚就要考慮一下了。既然當初都沒有考慮,現在結了婚,我就要把他放在做頭的位置上,意思就是把最後的決定給他。當然我可以說我的意見,我可以分析我的看法,但一定要記得很尊重的說:「你做決定吧!你怎麼決定,我都跟你站在一起!」即使錯了,因為我們是有主的人,在主的手裡,人的錯也可以變成神的對。   你想想撒拉這個姊妹。她第二次被亞伯拉罕賣掉是什麼時候?亞伯拉罕99歲,撒拉89歲時,神來顯現說撒拉明年要生兒子。在這之前,神從來都是跟亞伯拉罕說,亞伯拉罕你要有後裔,但是沒講清楚是要從撒拉生

30 學習作妻子(二)《婚姻》

➤  目錄       婚姻 30 學習作妻子(二)   關於婚姻,我們需要有健康的觀念 ── 神尊重婚姻,也要我們有界限感。以下兩個健康的認識,來幫助我們調整以往的觀念。 健康的認識(一): 男女有別   在婚姻中能不能享受、和諧、喜樂,這跟我們的認識很有關係 ── 神造男造女是「不同」的。有一本書叫EQ,裡頭提到一個科學實驗。他們給一千多位夫妻做記名的問答卷,做完後收回,再將夫妻的放在一起做比較。其中一道問題是「你覺得在婚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麼?」所有的太太都選「被了解」,所有的丈夫都選「被尊重」。丈夫覺得需要被尊重,所以妻子會不會尊重丈夫,知不知道怎麼把他放在頭的位置上,這是很值得學習的。 交流方式有別   姊妹非常需要面對面、眼對眼、心對心的交流,其實這個部分也說出神想要與人做面對面的朋友。可是男性偏愛肩並肩的交流,大家一起面對一個目標齊心努力,情誼自然就產生了,這一點也很彰顯神的特性,就是目標堅定不移。所以我們做妻子的不要動不動就把丈夫抓來說:我想跟你談話。他會奇怪你哪有那麼多感覺好談啊?我剛結婚的時候,有時覺得有些感覺沒有談通,我就過不去,我丈夫卻已經睡著了,而且還打上呼了。我就氣得把他搖醒:「我還沒講完呀!你都不懂我。」他覺得莫名其妙。神造男性跟女性真的不一樣,我們要認識這個不一樣,並且順著這個不一樣過生活。 專注力有別   跟男性比起來,我們女性比較可以同時做很多事:你爐子上炒著菜,水槽裡洗著菜,大的孩子在旁邊,你隨時看一下,小的孩子背在身上,然後洗衣機裡洗著衣服,這些我們都可以一一關注……神造女性的腦袋就是抽屜很多,我們知道去哪個抽屜找東西。男生不是,他是非常專注在一件事上。所以如果你把很瑣碎的家事或孩子交給他照顧時,你要記得不要之後一直挑剔、批評、不滿意,因為他的腦筋根本沒有在這些瑣碎的事上,他只在他心裡頭最大的那一件事上。所以我們要順著這個神造男造女不一樣的地方。我們希望丈夫幫忙我們做家事嗎?很好,但是不要他幫忙以後,我們還嫌棄不滿。他們不是被造來做這些事的。我們要尊重神創造的律。 健康的認識(二):兩家有別、功用有別 兩家有別   結婚不是兩個人結婚,結婚是六個人結婚,你的爸媽,他的爸媽,再加上你跟他,六個人來過婚姻生活。所以,要很注意一個訣竅,就是當有衝突出現時,尤其是跟兩方的家庭有關時,

29 學習作妻子(一)《婚姻》

➤  目錄       婚姻 29 學習作妻子(一) 在婚姻中學習做妻子   我們中國媽媽有一個問題,就是我們一有了孩子,就光注重孩子了。但是要學習做母親,就要先學習做妻子。做妻子的學習永遠大於做母親的學習。養小孩是養到他離開我們,但是做妻子是一輩子。關於培育孩子,也許你覺得你沒有能力、沒有口才,可是如果夫妻能夠一致,如果夫妻能夠彼此扶持、彼此相愛,這個祝福是非常大的。夫妻間的一致是給兒女最大的祝福。 神尊重婚姻   我們知道神非常尊重婚姻,所以在主耶穌的家譜裡提到,大衛從「烏利亞的妻子」生所羅門。神尊重烏利亞的婚姻。所以只要提到拔示巴就說「做過烏利亞妻子的拔示巴」;聖經提到亞比該的時候就說「做過拿巴妻子的寡婦」。神看得清清楚楚。一個婚姻是什麼原因開始的、什麼原因結束的,神都看得明明白白。神尊重婚姻,這對不管信不信主的人都一樣,沒有哪一個婚姻是可以隨便開始、隨便結束的。   所以當婚姻出現問題的時候,不是去換人,是要找神。提到婚姻,女孩子們常有一個四部曲的幻夢:   第一,找個Mr. Right;   第二,享受他的愛;   第三,把人生的夢想和滿足都放在他身上;   第四,如果夢想沒達成,就從頭再來一遍。 但健康的過程應該是:   第一,我自己成為 Ms. Right,我要成為一個對的人,因為婚姻是兩個人來過的;   第二,我要學習付出愛;   第三,把我所有的夢想與盼望放在神身上;   第四,如果前三項沒有達成,我就從頭再來一次,我再來學習怎樣做 Ms. Right。 長出界線感   婚姻中我們要認識我們是女性。女性的特質是:情感豐富細緻,母性強,言詞犀利。科學家用FMRI做實驗發現,小女孩講話時全腦都亮,表示支援的部分很大;男生講話的時候,腦子只有一個部分亮起來,所以一般女孩較伶牙俐齒。我們情感細緻,母性很夠,很容易發現別人的需要 ── 可是要小心,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東西叫做「界線感」,否則我們不知道如何適可而止。神是有界線的神。新耶路撒冷有城牆,還有十二個門,門不關。我在想,門不關為什麼還要有門?不止不需要門,連牆都可以不要了。不!就連到永世裡,神都是很有界線的神。有些東西「到這裡」就可以了。我們女性感覺豐富,但要能「到這裡就可以了」,再發展下去就過了我做妻子的界線、過了我做母親的界線、過了我在教

03 史百克小傳《人物傳記》

圖片
➤  人物傳記       一個被異象所塑造的人─ 史百克 3 (T. Austin-Sparks) 晚年和逝世   我們已經看見,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,尤其在50年代,貴橡的交通中心享受了一段屬靈上與人數上的繁增與擴展。史百克的職事,以及與他同在的貴橡弟兄們和訪客們,為著那些尋求在神旨意裡更紮實、更真實之生活的基督徒們,預備了豐富的屬靈筵席。同時,在將近50年代的末期,那些在貴橡的聖徒們開始對真實的教會生活產生更深的渴慕。這樣的渴慕或許是來自史百克,因為他強調,在信徒們深處對屬靈家鄉的尋求,答案乃是地方教會。 圖:史百克弟兄與台灣聖徒們   為了應付這越來越大的需要,貴橡開始實施一些步驟,好更多實化地方教會的生活。他們試著帶進新的帶領,好幫助他們分擔管理貴橡教會生活的責任。他們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這一種生活的發展上。令人驚訝的是,這些弟兄們發覺,阻礙當地地方教會生活繼續發展的,卻是因著支持史百克更擴展的職事而有的需要,這個需要一直持續不斷的壓在貴橡聖徒的身上。主後1965年,史百克形容弟兄們的感覺,「這一個廣大的工作與職事,包括書報、文書、印刷、特會等等,它所佔有的地位,成了當地地方教會合適彰顯與行動的限制。」   到了1963年,所有史百克所傳講的特會都被取消,因而停止了從1926年開始實行的特會慣例。這個通告是以附錄的方式出現在1963年一月的主編專欄內。「我非常的感謝你們,特別在要來的幾個月中,你們在禱告裡為我尋求帶領。在貴橡的職事,現在似乎可以由其他的弟兄們完全接續;而我的道路,若是主仍然需要這聲音,它將會更往遠的地方去。在不遠的將來,我很有可能會在美國住一段時間。」一年以後,金彌爾(Angus Kinnear)描述了教會生活更進一步的發展。「主後1964年,兩位資深理事(trustees)受創辦人的委託,設立第一批,共八位,住在當地的長老,好監督教會的屬靈生命及各樣事工的運作。教會生活從此繼續下去,也有一些發展,但人數卻不可避免的減少了。」   從1963年起,史百克繼續住在貴橡附近,也沒有停止參加在貴橡的聚集,但是他很少對會眾傳講。一直到1970年,在他去世的前一年,「見證人與見證」才有一個通告,說到在復活節前的星期五(Good Friday),史百克將會在那一天盡職。關於他的傳講,金彌爾寫到,「他婉拒了繼續再在

02 史百克小傳《人物傳記》

圖片
➤  人物傳記       一個被異象所塑造的人─ 史百克 2 (T. Austin-Sparks) 貴橡基督徒交通中心   那些離開貴橡浸信會的一小群聖徒,藉著信心開始了他們的旅程。沒有一個人知道主要帶領他們往哪裡去,也不知道主到底盼望他們如何成為豐滿的榜樣。他們只知道,從一開始,他們站在新的立場,使他們覺得像是在家中一樣的自在。他們尤其享受與所有身體上的肢體那敞開、包容、自由的交通。他們在聚會裡非常豐富的享受主真實的同在。有一位祕書在與會記錄中記載,「會眾對於滿了真摰和膏油的禱告,以及主豐富的同在,有著許多的讚美,甚至他們並沒有特意要實化祂的同在。他們宣告說,「這就是以馬內利,神與人同在!」他們舉辦的第一次特會,包括了他們第一次敞開的擘餅聚會,聚會中氣氛相當激勵人,滿了主的同在和喜樂。」 圖:史百克弟兄在台灣釋放信息,李弟兄翻譯   離開了貴橡浸信會以後,這一群會眾同時也離開了許多其它的事物。他們丟棄了會員的名單,以及所有協助會眾運作的組織架構。他們也離棄了想要成為一個有嚴格教條和運作組織之架構的念頭。但他們也領會到,若是要真正在會眾中有所行動,組織還是必須存在的。所不同的是,這種組織的源頭是在於團體的禱告生活,並且有不斷被聖靈調整的自由。接下來的幾年,他們見證,聖靈親自藉著許多平凡的信徒,盡了許多不同的功用,滿足了所有會眾的需要。 自然的擴展   要描述貴橡的職事在全地的擴展,「自然的擴展」(spontaneous expansion)似乎是一個頂合適的詞。短短幾年內,這一小群會眾,因著主帶領他們離開宗派,就在倫敦東南角一個不知名的郊區開始一個小的見證,他們幾乎與全地上每一個國家的信徒們都有交通。這個見證並沒有經過任何的廣告或宣傳,也不是來自對工人的呼召;這都是根據聖靈自己的行動。這幾乎應驗了史百克弟兄在1928年所釋放的信息:「主的釋放」。在信息中,史百克把使徒行傳時代以及當時福音的傳揚作了比較。在使徒行傳中,從來沒有一處記載,有一位信徒告訴另一位信徒該去傳福音。那時福音的傳揚是自然且滿有大能的。當時沒有傳道會,沒有工人的組織,沒有福音的運動,一切都是因著高舉基督作元首、被聖靈充滿而自然流露的結果,正如同貴橡的擴展一樣。許多傳道士來到貴橡交通中心修養,也有許多從世界其它各地前來的信徒參加特會、訪問、交通。他們把這一個豐

01 史百克小傳《人物傳記》

圖片
➤  人物傳記       一個被異象所塑造的人─ 史百克 1 (T. Austin-Sparks)   史百克弟兄沒有留下任何組織,好繼續他所留下來的屬靈資產。他只是簡單的信靠主:「若是主願意,祂會將我的職事中有價值的部分作為食物餵養眾人。」 引 言   史百克(Theodore Austin-Sparks),人稱內裡生命派(Inner life)最後的大教師。他早年相當受到開西運動(Keswick movement)及許多屬靈人的影響,包括梅爾博士(F. B. Meyer)及賓路易師母(Jessie Penn-Lewis)。主後1926年,他創辦並開始在英國倫敦東南區「貴橡基督徒交通中心」(Honor Oak Christian Fellowship Center)的職事。主所賜給他的職事,帶領他發展在貴橡的聚會生活,也帶領他到世界各地訪問神的子民,並且出版文字,在全地流傳。他的定期刊物「見證人與見證」(A Witness and a Testimony)將他從1926年到1971年逝世之前的講說與文字傳達給眾人。從貴橡的交通中心那一小群聖徒開始,他的職事很快的廣傳到世界各地有心追求的基督徒中間。   在啟示的一面,史百克的職事豐富的啟示出基督、神永遠的目的 ── 叫萬有在基督裡歸一於一個元首之下、屬天的教會、以及十字架的中心。他說到,「主的心意是要恢復祂的子民回到神旨意的線上,這條線從已過的永遠一直延伸到將來的永遠。」在個人的經歷的一面,他的職事給予基督的十字架那頂深且內裡的工作、對聖靈的內裡認識、以及對神聖生命的內裡工作,開了一扇門。他以地方上聚集的會眾,作為描繪這個經歷的範圍,強調教會不只是單個的信徒們,而是神為著得著祂永遠的目的而使用的獨特器皿。 出生、童年、與得救   史百克於主後1888年九月三十日生於英國倫敦。他的父母於當時1880年代的末期,在這繁忙的城市中,只有平凡收入,是不太為人所知的平常人。他的父親管理好幾個樂團,進入了當時盛行的小型娛樂圈。他的母親最為人所知的,就是她虔誠的基督徒生活,以及她許多代的家族,從英國東部沙福克郡(Suffolk County)的農業鄉鎮所承襲的浸信會信仰。他們夫婦在十九世紀,在當時相當現代化的英國,養育了史百克和他的兄弟姊妹們。   或許史百克的父親想要他的孩子有一天參與那優

04 戴德生小傳《人物傳記》

圖片
➤  人物傳記       為基督,為中國 ── 戴德生 4 (James Hudson Taylor) 勞苦   他的禱告也配上他專一的勞苦。他的兒子曾提到父親說,「他禱告的時候,好像每一件事都得靠禱告;他做工的時候,好像每一件事都得靠做工。」戴德生寫過一首詩:    誰說有安息?     天上才有安息,     地上沒有安息。    去,去,去做我父的工!     祂,那差我來者,     定下了我在地的時間,     分派了我當做的工。    祂必賜夠用的恩典 ──     為著做工、為著受苦,     不是為了安息。     天上才有安息!   有一位加拿大人 ── 德拉波特博士(Dr. De la Porte),他觀察了戴德生之後寫到,「我見到他在天黑回家時的腿酸與疲倦,他的臉滿佈著烈日曝曬過後的水泡。他會在極度疲憊的狀態下倒在床上,幾個小時以後又起身,面對另一個滿了艱辛的一天。我很清楚,他在中國人中間得著最高的尊敬,他做了極大的善工。」(Steer)。 關於教會   戴德生的負擔是福音化中國,以及許許多多靈魂的得救,他從來沒有意思要組織一個「中國內地會宗派」,他的同工們所興起的會眾,也沒有被組織成一個「全國性的機構」(national body)。所以戴德生避免製造出一個「內地會宗派」,或是一個「中國教會」來。但是,戴德生也沒有興起一個真正的地方教會。   在歷史上,每一個最先差派出去的工人,都有自由設立屬宗派的教會,像是衛理會、長老會等等。通常,從同一種宗派出來的傳教士會在同一個地區做工,所以宗派的區別也常是地區的分界(Kane,第201頁)。這也意味著,西方宗派被移植到了中國。李常受弟兄有這樣的觀察,「我極為感謝戴德生的一生。我從他的一生中得著了許多幫助。但我們也必須領會,甚至在他身上也仍然存在著分裂的素質。」(Lee,主恢復的實行,第22頁)。戴德生與中國內地會在「教會」這件事上的作法,延遲了中國信徒在地方上領導能力的成長,使得「外國教會」(foreign churches)成為民族主義者及共產主義者攻擊的目標。 福音化中國!   戴德生的目標是福音化全中國。他最痛心疾首的,就是到處都有因著缺乏認識而正在滅亡的靈魂;每一個小時有超過一千人死去,進入死亡與黑暗!所以他提出一個構想:「若是有一千位

03 戴德生小傳《人物傳記》

圖片
➤  人物傳記       為基督,為中國 ── 戴德生 3 (James Hudson Taylor) 中國內地會的進展   直至1876年,又有十八位新的傳教士抵達中國,使得人數達到了五十二位,也讓中國內地會佔了所有在中國傳教士數目的五分之一。內地會的傳教士繼續不斷的深入更內部的地區,有一位勇敢的傳教士甚至到了西藏。 姊妹同工   內地會傳教士的妻子也被他們視為「傳教士」。戴德生告訴那些傳教士「候選人」:「除非你認定你的妻子也要成為真正的傳教士,而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妻子、家庭主婦、或朋友,不然請你別加入我們!」因為這樣,結了婚的姊妹們也必須學習中文,並且在合理的情況下擔負她們自己的工作。   戴德生也實行了另一個大膽的策略,這個策略也飽受批評,就是差遣單身的女傳教士進入內地。單身的女同工在中國內地會是相當常見的。事實上,中國的女性比男性更對福音敞開。在當時採取性別隔離的中國社會裡,只有女性同工能夠與她們聯繫。到了1880年以後,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中國內地會成員是女性(Austin,第16頁),其中有許多是從美國的幾所學校,像是從慕迪(Moody)、皮爾遜(A.T. Pierson)、戈登(A. J. Gordon)、宣信(A. B. Simpson)等人所設立的聖經學院訓練出來的。   單身的傳教士(包括女傳教士)必須在中國先花兩年的時間學習語言,也只有在完成這個訓練之後才能考慮婚嫁。同時,內地會也不鼓勵異族通婚。 第二個目標:七十!   戴德生渴望看見更多的中國人得救。他在許多許多令人吃驚的祈求上信靠神。在1881年,他向主求,三年內再給他七十位傳教士,至終他得著了七十六位。到了1882年,中國十一個內地省分中,除了三個省之外,都有傳教士居住。 「劍橋七傑」與中國內地會   在1884和1885年間,戴德生與慕迪(D.L. Moody)配搭在英國傳福音,傳達當前在中國的需要。在這個時候,有一些優秀的劍橋大學生對這個呼召起了反應,把自己交給主在中國的行動。其中有施達德(C.T. Studd),他是英國國家板球(Cricket)隊中一位出名的隊員。接下來的幾個禮拜,又有六位年青人加入施達德的行列。從來沒有一個志願軍像「劍橋七傑」那樣引起大眾的注意。他們在校園裡巡迴作見證,在英國帶進了一次大復興。每天晚上都有幾百人因著他們對主單純又

02 戴德生小傳《人物傳記》

圖片
➤  人物傳記       為基督,為中國 ── 戴德生 2 (James Hudson Taylor) 返回英國(1860~1866)   到了1860年,一直以來關閉的中國終於開放了:外國人能開始合法的旅行,傳道人的行動不再受到限制,而且中國人也能正式的信仰基督。但是正在這時候,戴德生的病情使得他必須帶著馬利亞與女兒葛麗絲(Gracie)回到英國。他在英國養病的期間完成了醫科的學業,並且修訂了用寧波話寫成的新約聖經。   在那個時候,戴德生對於那些住在內地,福音傳不到的中國人越發有負擔。他將這個負擔寫在「中國屬靈需要及要求」(China's Spiritual Need and Claims)這本書裡,並且於1865年出版。戴德生問這樣的問題,「當那裡有這麼多人正在滅亡,所有在英國的基督徒還能袖手旁觀,安穩的坐在那裡嗎?……我們的主是怎麼教導我們的?祂不是讓那一隻羊迷失就算了,祂豈不是先將九十九隻放在一旁,好尋找那一隻嗎?但現在我們的情況正好相反,我們留在家中陪著那一隻羊,卻不注意那正在滅亡的九十九隻!」 戴德生的異象:1865年六月二十五日 圖:1865年,戴德生33歲   在那時候,所有更正教的傳教機構加起來,在中國大約有九十位傳教士。為著那千千萬萬沒有基督而滅亡的中國人,戴德生非常心痛!但同時他又不忍將年青傳教士送到偏遠、隔絕的地區,因在那裡將面對傳染病、孤獨、敵意、甚至死亡。當他在英國海邊修養的時侯,他沒有辦法忍受,當幾百位基督徒在一起享受主日敬拜的同時,在中國卻有幾百萬人正在滅亡!有一天他獨自漫步在布萊頓(Brighton)的沙灘上,他將自己完全交託給神。「我將自己交給了主,好為著事奉祂。」他後來寫到,「所有的責任、所有的問題、所有的結果,都完全由祂承擔。作為祂的奴僕,我所要做的就是服從並跟隨祂。祂會帶領,祂會照顧,祂會引導我以及所有與我同工的人。」這一次與主之間決定性的交涉,開始了中國內地會(China Inland Mission)的成立。戴德生向主求二十四位工人,兩個兩個的到中國十一個內地省份,還有兩位去蒙古。兩天以後,他開了一個銀行帳戶,以中國內地會的名義存進了十英鎊。 第一個目標:二十四位有心又練達的工人!   戴德生在他的聖經裡寫了這句話:「為二十四位有心又練達的工人禱告,於布萊頓,1865年

01 戴德生小傳《人物傳記》

圖片
➤  人物傳記       為基督,為中國 ── 戴德生 1 (James Hudson Taylor) 「我沒有辦法忍受,當幾百位基督徒在一起享受主日敬拜的同時,在中國卻有幾百萬人正在滅亡!」   2005年6月3日,將是戴德生,一個在中國勞苦超過五十年的英國人,逝世一百週年的日子。當他還是個青年人的時候,他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。照估計,當時那廣大的地土只有大約三百五十位重生的信徒;到了他去世的時候,人數已超過了十七萬五千人。他所創立的傳道差會,也成了十九世紀最大的差會組織。 出生及家庭背景   1832年5月21日,戴德生出生於詹姆士和阿米麗亞‧泰勒(James & Amelia Taylor)在英國北約克郡(North Yorkshire)巴爾恩斯里市(Barnsley)的家中。在他出生之前,他父親特別注意到,在出埃及記和民數記中所提到的,要將一切頭生的分別給主。他將自己對這些經節的感觸說給妻子聽,結果兩個人一同跪在主面前,將他們要來的寶貝孩子奉獻給主。   小戴德生的健康情形是「柔弱的」(delicate),但他的父母並沒有因此而寵壞了他。他們養育小戴德生及他的妹妹們 ── 阿米麗亞(Amelia)及路易莎(Louisa),希望他們將來能成為主手中有用的器皿。因此他們反覆的傳輸、幫助他們,好建立良好的人格。每天早餐和下午茶之後,更是有父親所帶領的家庭敬拜。小戴德生也從那些常到他們家,與他們一同吃晚餐的客人身上學習到一些功課。這大概是小戴德生第一次聽到關於中國的事。當時教會在整體上對中國的態度是冷淡的,所以每當有人談到去國外傳道時,他總是感到無能為力,也時常發表意見。「他會這樣說:「為什麼我們不打發人去那裡?」這應該是我們目標,在那裡有那麼多的人群,滿了許多剛強、有智慧、及有學問的人。」(Taylor [1],第52頁)。   因著他脆弱的健康情形,他早期的教育大部分是在家中進行,由他母親自己教導。當戴德生十五歲時,他離開家到一間銀行作收銀員。做了九個月之後,他的眼睛過於紅腫,使得他必須辭職。也因著這些在外的日子,戴德生開始遠離與主有關的事,也開始對神產生懷疑。他在銀行的朋友們似乎樂意看他在這樣的情形裡,但那些愛他的人卻都很明顯的看出,戴德生是活在很可憐的光景中。於是他妹妹阿米麗亞開始每日三次為他禱告,直到他

03 慕勒小傳《人物傳記》

圖片
➤  人物傳記       人物傳記 活在神的信實中 ── 慕勒小傳(George Muller) 3 不斷來到主面前   之後,「1845年10月30日,我收到一位紳士寄來的信,他住在這四所孤兒院所在的街上。這封信寫得很有禮貌且友善,他委婉的告訴我,住在孤兒院鄰近的居民反應,在威爾森街的孤兒院造成他們諸多不便。他要我為這件事作出決定。」(Narratives, vol.1, p.439)因此慕勒開始為蓋造孤兒院而禱告。   神藉著一個個的神蹟為慕勒的禱告開路。他們沒有以任何廣告來鼓勵人們樂捐。有一個基督徒建築師自願負責這整個蓋建的計畫和監工。愛許麗堂(Ashley Down)有一位地主,在知道他外出時慕勒曾兩次來電後,整晚無法入睡,直到他願意以非常便宜的價錢將地賣給慕勒。慕勒堅持無論等多久,直到所有蓋建的款項都籌足了,孤兒院才能開始建造。因此,開始建造的時刻完全在主手中。   慕勒不求任何人,只求主預備所有需要的財務,他不斷的禱告,神也信實的答應他的禱告。他收到大大小小的奉獻款,1849年6月,這所位於愛許麗堂、可容納三百名孤兒外加老師和照顧著的新孤兒院正式啟用。往後的二十一年之間,藉著慕勒的信心和禱告,他們又同樣的蓋了四所孤兒院。這五所孤兒院總共收容了2050名孤兒,加上112名照顧孩子們的大人。   「年復一年,神喜悅幫助我們在孤兒院的工作,並且也在聖經學院各面的需要上扶持我們。有時候,雖然我們的需要是大的,但神的幫助甚至是更顯明的。現在我們不但要照顧這些孤兒們,也要維修這些房子,因此每年至少需要26500英鎊的費用。這一切我們只能仰望我們的天父,只有祂能在各面幫助我們。神不僅答應我們的禱告,為我們預備財務,祂也為我們預備照顧孩子的人。每年在嬰兒疾病流行期間,我們完全的倚靠神。在我寫日記的這一刻,就有許多的孩子病於麻疹。腥紅熱和哮喘也是孩子們容易感染的疾病,但是神會幫助我們,答應我們的禱告。……我們每年也需要許多合適收養男孩和女孩的家庭,因為我們只送孩子們到基督徒家庭,因此我們更需要向神有許多的禱告,操練我們的信心。為了訓練這些孩子們,我們要不斷的來到主面前,求主給我們智慧,因為「誰能在這一切事上以為足夠呢?」」(Narratives, vol.2, p.509)   慕勒寫道:「我們都有各種不同的需要,每一個

02 慕勒小傳《人物傳記》

圖片
➤  人物傳記       活在神的信實中 ── 慕勒小傳(George Muller) 2 依靠主耶穌的膀臂   1830年10月7日,慕勒和安東尼葛芙士(Anthony Norris Groves,一位在巴格達著名的傳教士)的妹妹瑪麗葛芙士(Marry Groves)結婚。這位姊妹對主的愛以及她不計代價事奉的心願正好與慕勒相配。她的確是神為著慕勒前面的道路所賜給他的供備,因為他們若沒有相同的奉獻,將無法為著主的事奉而一同堅強的站立。他們服事的動力乃是神的話。以下是他們所遵從的一些原則。 沒有薪水   慕勒後來寫著說,「這時候,我的良心開始拒絕任何固定的薪水。我拒絕的理由如下:第一,薪水是由教堂座位費(Pew-rents)來的,原則上貧窮弟兄不能坐有錢弟兄的位子,但是根據雅各書二章1到6節,這是違背主的。第二,我不知道他出錢的時候,是吝嗇的,是必須的,還是快樂的;但是神卻喜愛樂意施予的人。第三,我覺得教堂座位費對基督的僕人們是一個網羅。」(Life of Trust, pp. 81~82)。因此,照著慕勒的教導,他們在教堂裡放著一個盒子,讓人以不記名的方式自由的奉獻,這些奉獻就成了他生活的供給。   瑪麗也支持慕勒放棄固定薪水的決定。慕勒說,「大概在同一個時間,我的妻子和我都從主領受了恩典,遵從主的命令「要變賣你們的家產,施捨給人」(路十二33),並且實行出來。我們在這件事上的扶持和確據是馬太六章19到34節,以及約翰十四章13至14節。我們依靠主耶穌的膀臂,自從我們這樣實行以來,已經五十一年了,我們卻從來沒有後悔我們所實行的。」(Narratives, vol. 1, p.55) 不向人說自己的需要   「同時,另外還有一項操練,對我而言是正確的,那就是從此以後我不再向人求什麼,甚至也不向我所親愛的弟兄姊妹求任何幫助,雖然我有幾次因著他們的請求,告訴他們我在服事主的事上所有的支出,這些支出是我一般的收入無法應付的。不知不覺的,我或多或少受引誘,要信靠肉體的膀臂,想要到人面前去,而不是到主面前去。我能夠在神面前達到向人無所要求的地步,所需要的恩典是遠超過放棄固定的薪水。」(Narratives, vol. 1, p.55) 沒有存款   「沒有人能夠宣稱信靠神,卻同時為將來的需要積蓄錢財,要不然,主在答應那人的禱告之前,必要先帶

01 慕勒小傳《人物傳記》

圖片
➤  人物傳記       活在神的信實中 ── 慕勒小傳(George Muller) 1   慕勒讀聖經超過兩百次,有一半的時間他是跪著讀的。慕勒信他所讀的,也把神的信實應用在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裡;慕勒心裡認識真理的能力。   倪弟兄說:「慕勒揭開了憑信禱告的真理,他從禱告和向著神話語的信心中,學得了極寶貴的功課。他教導人們要在禱告中宣告神的應許。慕勒也藉著在財務上的操練,見證了他憑信心的生活。」 前言   喬治慕勒(George Muller, 1805~1898)寶愛聖經。他每天早晨在神的話裡與主相會,並終日享受神諸般的應許。雖然他一生是以信心的生活著名,他的禱告也不斷的蒙垂聽,慕勒自己卻見證,他的信心並不是超乎一般基督徒的特殊恩賜,而只是平常的信心。   如果慕勒有什麼與人不同之處,那就是他不斷的憑著信心取用神的話。他讀聖經,他信他所讀的,也把神的應許應用在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裡。   慕勒撰寫關於聖經的真理,他說,「聖經中有寶貴的真理,這些真理並不是人的發明。神的話不斷的重複這些真理。以弗所書、歌羅西書,以及其他書信,都滿了榮耀的真理。而我們所需要的,是使這些真理更多的成為我們的實際。也就是說,重要的不僅是我們能夠清楚的講說真理,更是我們心裡認識真理的能力。」(Narratives, vol.2, p.717) 罪人得救 曾是十足的罪人   慕勒在普魯士(Prussia)長大,當時那是一個福音未達之地,真正得救的基督徒也微乎其微。在慕勒成長的過程中,他曾是一個十足的罪人。年輕時的他,喝酒、賭博,四處遊玩,也為了應付這些奢侈的習慣而學會說謊、詐欺、和偷竊。他從父親、朋友,甚至神職人員那裡偷錢。在十六歲的時候,他被送進了監牢。   慕勒描述他早年的光景時說,「我沒有聖經,那些年也從沒有讀過聖經。我很少上教堂,但一年會依慣例取用兩次主的晚餐。從沒有人傳福音給我,我也從來沒有遇見一個人告訴我,他真的藉著神的幫助,活出聖經所說的。當時我不覺得這世上真有什麼人和我不一樣,如果有的話,也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。」(Autobiography, p.28)   慕勒的父親希望自己退休以後,慕勒能供養他,所以就送慕勒去德國的赫拉(Halle)上學,研習傳教的工作。他父親的夢想是,一旦兒子成為路德會的傳教士,他就可以和慕勒一同住

04 宣信小傳《人物傳記》

圖片
➤  人物傳記       宣信小傳(A.B. Simpson)4 四重的福音   宣信根據他對主的經歷,整理了四個要點,並且公開傳講這些要點,作為他工作的獨特教訓和信條。這四個要點就是:基督是救主、聖別者、醫治者和要來的君王。 基督是救主   宣信認識基督是他的救主,這成了他基督徒生活第一個柱石。帶人得救是他一生的負擔,正如他在一首詩歌中所表達的:   拯救與服事是我們的標語;   為人而活並為祂而活;   親愛的主,   幫助我們對你有真實的信靠,   好來服事我主並拯救失喪者。   關於基督是救主,宣信所強調的,乃是藉著簡單的信,而有重生的經歷,以及罪得赦免,而有喜樂的確據。在得救之後,所有的信徒都得著鼓勵,無論在家中或在國外,都能過一個對福音滿有託付的生活。 基督是聖別者   因著當時許多人裡面產生一種屬靈的不滿足,宣信就開始強調基督是聖別者。他帶領人一同進入「基督在你裡面成了榮耀的盼望」這個奧祕。   宣信說:「重生,就像人蓋了一棟很好的房子。聖別,就像人住在這房子裡,讓整個房子充滿了喜樂、生命與美好。」這聖別的教導,幫助了許多被傳統宗教規條所束縛的信徒,叫他們過被聖靈充滿的生活,而有一種滿足的喜樂與自由。   宣信嚴厲駁斥當時盛行的完美主義。他強調聖化並非這主義所提倡的無罪,也不是指人的好道德、好性格或者其他的美德。他說:「聖並非人自身慢慢養成的一種性格,聖乃是與主耶穌基督的聯結,這聯結就如主在葡萄樹和枝子的比喻裡所描述的,是那麼的完全,又是那麼的親密。」聖化是遠離罪,是對神的奉獻與降服,是與神的樣式和旨意的一致。真實的聖化,產生對神並對人那超越的愛。   宣信說,聖化不是作出來的:「我們不需要慢慢的、痛苦的攀登那聖的高處,相反的,我們乃是接受那一位聖的自己。」他還說:「我們一定得看見耶穌就是聖別我們的一位。」「當我們被聖靈所佔有,我們就一同有分神聖的性情。無論是誰,若是能與神有這樣的關係,那是一件何等神聖的事。也就是說,一個卑賤的、最不引人注目的造物,竟然與神一同在寶座上,何等的希奇!」   宣信很享受奧祕派(如蓋恩夫人和芬乃倫神父)的著作,也深受寂靜教徒(Quietists)文字的吸引。他也很欣賞他們那種聽禱(listening prayer)的訓練,這是在讀經時,向主的說話敞開的一種操練。他們深深覺得,人